null

不值得关注

以骄傲自负为踵 ——莎翁眼中的“科利奥兰纳斯”

null
——又是一个美好的doodle!今天既是莎翁的诞辰,也是他的祭日。不过,没想到塞万提斯是跟他同一天逝世的……原谅我所知甚少,因为我对数字并不十分敏感。

null
也正好想起自己曾经写过的与莎翁相关的小论文,当然它依旧因为要求不严而不甚规范,我更希望各位读者把它视作一篇读书杂谈。这篇文章讨论的是《科利奥兰纳斯》,是我在莎翁作品中非常喜欢的一部。我认为,它所涉及的问题大抵也适用于这个时代:民主是什么?民主会否带来危害?实施“真正的”民主是否需要一定条件?正好赶上莎翁的纪念日,我决意厚着脸皮把这小文章发出来……原文中的脚注不再一一标出。如果文中存在谬误,亦希望有识者不吝赐教 :)

-

下文中括号内标示的页码是《科利奥兰纳斯》的引文出处,参照以下译本: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七)[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4月第1版.

-

《科利奥兰纳斯》 是莎士比亚的后期作品,是诸多以罗马作背景的悲剧中的一部,一般认为是写于1605年至1608年之间。它以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为背景,讲述了罗马将军卡厄斯·马歇斯(后称卡厄斯·马歇斯·科利奥兰纳斯)因其骄傲自负为民众所厌恶、乃至最终被杀害的悲剧,并且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展现了其时罗马人与伏尔斯人、以及罗马内部贵族与市民阶层的内外对立状况。

《科利奥兰纳斯》源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虽然情节基本遵照原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细节处的微妙差别。通过对剧本本身的分析,加上对两个文本的对读,读者可以从其中的异同窥见莎士比亚对主人翁马歇斯乃至民众的态度与看法。

 

一、

当时,一群罗马市民由于穷困与饥饿的境况与衣食无忧的贵族阶层发生矛盾,其矛头集中指向了卡厄斯·马歇斯,因为他常公开对市民阶层表现出轻蔑傲慢的态度,所以即使他为罗马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仍然被许多民众所厌恶,成为了他们攻击的首要对象。在其后一场罗马人与伏尔斯人交战的过程中,马歇斯带领他的部下攻下了伏尔斯的城市科里奥利。他本人亦再次挫败了多年来的对手——伏尔斯人的将领奥菲狄乌斯,因此被冠以光荣的“科利奥兰纳斯”之名。待他回到罗马,罗马元老院还推举他为罗马的执政官候选人,但是当选执政还需要得到市民的认同。候选人传统的获取许可的做法就是向市民揭示自己征战时所得的伤疤,以此证明自己对国家有功。可是,身为贵族的马歇斯不屑甚至耻于向民众袒露自己的伤疤,因此尽管他最终还是屈服于这一传统,但他由于傲慢无礼的态度被多数民众厌恶。在护民官勃鲁托斯与西西涅斯的唆使下,多数认可了马歇斯的市民纷纷表示自己后悔选择马歇斯做执政,并打算聚集起来阻止他当选。

民众出尔反尔的态度使原本就蔑视他们的马歇斯出离愤怒,其后的出言不逊正中两位护民官之下怀。马歇斯越是愤怒,便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辞,这在原本就非常不满的人群中掀起轩然大波,结果两位护民官趁机宣布马歇斯背叛了人民,要将他押送到大帕岩推下山谷。场面一片混乱,最终贵族们护着马歇斯将护民官、警吏及民众打退场,并让马歇斯先避避风头。老贵族米尼涅斯则与护民官达成口径,声称会说服马歇斯为自己的过激言行道歉。马歇斯在米尼涅斯与母亲伏伦妮娅的劝说下,答应向人民道歉,但实际上却再次由于西西涅斯激将般的言辞而发怒。最终,护民官“代表人民”宣布将马歇斯放逐出境。

曾经,马歇斯说过这么一段话:“要是整个世界分成两半,互相厮杀,而他 竟站在我这一方面,那么我为了要跟他交战的缘故,也会向自己的一方叛变”(259页)——现在一语成谶:被流放的他背弃了祖国,决定投靠昔日的敌人奥菲狄乌斯,帮助伏尔斯人攻占罗马。奥菲狄乌斯表示欢迎,并将一半的兵权分给了马歇斯。此后,马歇斯在伏尔斯人当中的地位更是与日俱增,奥菲狄乌斯及其党羽开始感到自身的权威受到威胁,但迫于军事行动的需要而一直容忍着倨傲依旧的马歇斯。

终于,马歇斯即将攻打到罗马城下,罗马城内人心惶惶。人们为自己当初作出的决定感到后悔,宣布撤销对马歇斯的流放。但这并不能挽回马歇斯的心意,主将考密涅斯以及随后米尼涅斯的游说意图都被他无情地拒绝了,于是马歇斯的生母伏伦妮娅成为了最后的希望。她率领马歇斯的妻子维吉利娅、其儿子小马歇斯及德高望重的罗马妇女凡勒利娅前往马歇斯所在的营帐,跪在地上请求马歇斯撤回他的军队。她指出马歇斯进退两难的困境:进,将因为毁灭自己的祖国而背上永世的骂名;退,则会被伏尔斯人判通敌叛国之罪。所以,她提出让马歇斯促成双方的和解。

最终,伏伦妮娅使马歇斯屈从了。但奥菲狄乌斯抓住这个机会,在伏尔斯人撤兵回城后指责马歇斯为叛徒,与当时在场目睹伏伦妮娅劝说马歇斯一幕后所表示的感动与赞同大相径庭,此番出尔反尔激怒了马歇斯,使他再次出言不逊,进而激怒了曾因马歇斯的杀戮失去至亲的伏尔斯民众,现场一片混乱。为了断绝走合法审判流程的可能,奥菲狄乌斯的党羽趁机上前杀死马歇斯,一代英雄就这样死在乱剑之下。

 

二、

教育的缺失可说是造成马歇斯此一悲剧的原因之一,伏伦妮娅曾指出“他宁愿看刀剑听鼓声,不愿见教书先生的面。”(264页)这使他面对民众时常常遏制不住自己粗暴的口气,不了解应该如何与民众沟通,再加上作为贵族的他对平民表现出来的露骨的轻蔑,即使米尼涅斯为他辩解道:“再想一想,他说的话虽然不合一个市民的身份,可是却不失为军人的谈吐;不要把他粗暴的口气认为恶意的言辞,那正是他的军人本色,不是对你们的敌视。”(329页)愤怒的民众还是无法接受这样不被尊重的态度。实际上,米尼涅斯的辩解是没有说服力的,同为将领的考密涅斯正好是个反例——他虽没有表现出上述所谓的军人本色,但仍不失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在与伏尔斯人作战的第二幕中,考密涅斯的举止正与马歇斯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面对表现得无所畏惧的伏尔斯人,罗马士兵节节败退,这时马歇斯痛骂他们道:“南方的一切瘟疫都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这些罗马的耻辱!”(268页)他鼓动部下奋勇向前,待伏尔斯人败退城内,他又鼓动他们进城再战。可是士兵们无法做到马歇斯这样的英勇,他们抱怨着:“简直是蛮干!我可不来。”“我也不高兴。”(269页)眼睁睁望着马歇斯一个人被关在城内,认为他准要送命。不难看出,马歇斯是在以他给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普通的罗马士兵们,当他们不能拔高至此,他便恶言相向,难得人心。而考密涅斯则不同,当己方实力不及敌方时,他不忘体贴部下,会作出适当的鼓励,且作战时进退有度:“弟兄们,休息一会儿;你们打得不错。我们没有失去罗马人的精神,既不愚蠢地作无益的牺牲,在退却的时候,也没有露出懦怯的丑态。”(271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马歇斯只懂得进、不懂得退,此一特点既表现在其作战风格上,也表现在其言行举止上。如果他懂得稍作退让,便不会有被民众逐出罗马、乃至在混乱的人群中被杀害的悲剧。

关于这一点,普鲁塔克有这么一段评价,十分中肯且一针见血:

他从来不知道一个人投身政治所应该具备的风范和修养,是在与所有的人打交道的时候,首先要避免固执和刚愎……马修斯 是一个坦率而直爽的军人,拥有的理念是把击败和克服所有的反对当成真正的勇敢,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他个性中的弱点和罩门所在,等到执政官的选举落选后,愤怒之气像肿瘤一样爆发开来,带着狂暴和苦涩的行动来与人民作对。

相较而言,普鲁塔克笔下的马歇斯相比莎翁的要少一些高傲与极端的固执。在莎翁的剧中,当马歇斯需要穿上粗衣将伤痕袒露给人民看、以征求他们的同意的时候,他是不愿这么做的:“请你们宽免我这一项例行的手续,因为我不能披上粗布的长衣,裸露着身体,请求他们为了我的伤痕的缘故,接受我做他们的执政。请你们不要让我干这种事吧。”(295页)并表示自己并不想讨好人民:“向他们夸口,说我做过这样的事,那样的事;把应当藏匿起来的没有痛楚的伤疤给他们看,好像我受了这些伤,只是为了换得他们的一声赞叹!”(296页)最终,他虽然勉强穿上粗布长衣去征求市民的同意,但他表现傲慢,且并没有打算揭露伤疤。(详见298-300页)后来,市民们因回忆起马歇斯傲慢的态度而后悔认可他当选执政,于是聚集起来要求撤回对马歇斯的同意。在普鲁塔克的记载中,马歇斯“像一般候选人那样,显示身体上面仍然清晰可见的刀疤和伤痕,这是他17年献身军旅,参加许多次激烈战斗的成果;据说大家对他建立的功勋深受感动,一致认同应该选他为执政官”,而他后来失去民众的厚爱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目睹了当天元老院及其他所有贵族对他空前的支持,由此对他产生愤慨和猜忌,害怕自己的权利今后会被这个如此受贵族推崇的人所剥夺和侵害。 可见这里的他并不像莎翁笔下的他那样抗拒展示自己的功劳,则莎士比亚在撰写台词时赋予了他一定的谦逊品格。

 

三、

有趣的是,这种谦逊在他平日的作风上是体现不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护民官勃鲁托斯的比喻非常恰当:“您讲起人民的时候,好像您是一位膺惩罪恶的天神,忘记了您也是跟他们具有同样弱点的凡人。”(311页)不过,马歇斯时常表现出的自恃甚高的态度,除去其本身的贵族身份,还源于他作为罗马的大功臣的这一角色。

马歇斯对待人民的态度实际上正能说明当时罗马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在第三幕中,被出尔反尔的民众激怒的马歇斯愤怒地说:

……他们知道这些谷不是我们名分中的酬报,自以为谁也不会把它从他们的嘴边夺下来,所以也从来不曾为它出过一丝劳力。当国家危急存亡的罐头要他们出征的时候,他们懒得连城门也不肯走出;一到了战场,他们只有在叛变内讧这一类行动上表现出了最大的勇气;像这样的功绩,是不该把谷物白白分给他们的。(312页)

虽然其中带有贵族对平民的偏见,但这也并非他信口开河。学者陈雷指出,用A.D.纳托尔的话来总结,我们在《科利奥兰纳斯》一剧中看到的:

……是一种被城邦的军事成功扭曲了的经济。罗马的财富不是由诚实的耕作者创造的,而是通过一次次对外战争从被征服国那里以贡献的形式夺来的。科利奥兰纳斯身处社会最上层,但他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下层人民的劳作。作为一个高效的杀戮者,他事实上是罗马主要的财富创造者。相反,倒是罗马平民看上去游手好闲,日益成为寄生在战士们的武德之上的乌合之众。

他所指的现象并未在莎剧中得到完整体现,而这都能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被读到。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在军中服役以及参加伏尔斯的战事,马歇斯便集结了自己的部从以及愿意加入的市民,将之编成一支军队侵入安廷姆人的领土。此行所收获的丰厚的战利品被分给参与这次行动的人,这使得那些未参与的多数懊恼而羡慕,于是对马修斯更为不满,害怕他日益高涨的声望和权势终将侵害到自身的利益。

大街上,被市民的出尔反尔及护民官有意挑衅的话语激怒的马歇斯失掉了控制,破口大骂,加上护民官的添油加醋与有偏向性的引导,人群哗然,声称要把他打倒、将他推下山谷。虽然在一众贵族的掩护下,马歇斯暂时避开风头,但其后始终要面对大众,向他们为自己的过激言辞道歉,并接受他们的审判。而莎士比亚在此一片段的处理上,也和普鲁塔克略有差别。在莎翁笔下,市民的倾向都受到护民官西西涅斯的引导,他声称“你企图推翻一切罗马相传已久的政制,造成个人专权独裁的地位,所以我们宣布你是人民的叛徒”,这使得愤怒的马歇斯喊出“地狱底层的烈火把这些人民吞了去!”以至于市民们再次喧哗着要把他送到山上推下去。西西涅斯紧跟着罗列出了判马歇斯死刑的罪证——“……殴打你们的官吏,辱骂你们自己,用暴力抗拒法律,现在他又公然藐视那些凭着他们的权力审判他的人。”(参见329页)这里是突出反映马歇斯与民众的矛盾的一个高潮点。

不同于上述场景的混乱与激烈冲突,普鲁塔克所描写的是非常正式的审判。由于元老院的贵族质疑这样“未经审判处以野蛮和非法的死刑”的做法,西西涅斯 回道:“很好!市民大会同意你们的请求,你们的党徒会得到公平的审判,这样就没有借口在人民的面前怨声载道争吵不休。”然后转向马修斯说道:“马修斯,我们规定你在随后的第三个市集日,来到市民大会为自己辩护,只要你清白无辜就会让人民满意,然后用投票来决定审判的结果。” 普鲁塔克指出,等人民集合起来后,护民官拒绝采用过去的审判方式,强制召开平民大会投票定罪,而不是百人连大会,这使得马歇斯处于不利的位置。再者,他们更换了起诉的罪行,从原本无法提供证据的“检举他企图篡权夺国,证明他犯下阴谋建立专制政体的罪行”,变成“在元老院发言反对降低粮价,以及废除护民官的职权”,以及最致命的新增一项——“……他在占领安廷姆以后,夺得的战利品和掠夺品没有解缴国库,擅自分发给追随他作战的士兵。”——这完全在原本胸有成竹能为自己辩白的马歇斯意料之外。而他努力夸奖跟随作战的士兵随后被证明是徒劳的行为,因为“留在家中的人员,比起出征的士兵,在数量上要多太多,用大声反对的叫嚣干扰他的答辩”。 这才是马歇斯被放逐的真正原因。莎翁将此一投票表决的审判改写成了人们大声呐喊着要驱逐马歇斯的混乱场景,除去戏剧情节需要一个转折的高潮以外,似乎也反映出莎翁的人民观——这是诸多学者研究《科利奥兰纳斯》时难以绕过的问题,在此也衍生出以下问题:这是否真正的民主?民主会否存在危害?

 

四、

莎翁笔下的马歇斯被塑造成了一位尽管拥有性格上的缺陷、但依然拥有高贵的品质的英雄。某种程度上,他的心智更像一个十多岁、天真而血气方刚的少年的,其率性直言有时显得非常孩子气。虽然他的悲剧可说是自食其果,但依然令人为之惋惜。他曾称罗马市民为“多头的群众”(297页),也许也道出了莎翁的心声,因为剧中的民众被塑造成一群“每一分钟都要变换一个心”(257页)、“忘恩负义”(297页)、易受煽动(306页)的人。他们非常容易因为一个错误就忘记一个人所立下的功劳——比如罗马民众,他们会说“……我也不愿抹煞他的功劳;可是他因为过于骄傲,已经把他的功劳抵销了。”(252页);他们也非常容易因为一个好处就忘记一个人所做过的坏事——比如伏尔斯人,瞧奥菲狄乌斯的一位党徒所说的话:“那些健忘的傻瓜们,没有想到他曾经杀死他们的子女,却拼命张开他们卑贱的喉咙来向他称颂。”(376页)相较而言,普鲁塔克对民众的贫苦状况有更具体的描写,于是其粗暴与愤怒也变得更能被理解,而莎剧所反映的更多是他们摇摆不定的立场,可见莎士比亚所侧重的是民众的负面形象。则之前的两个问题可以被解答了:与其质疑这是否是真正的民主,不如先看看这群民众是否具备实施真正的民主的素质。如果没有,那么民主就会存在危害。

莎士比亚所安排的剧情有意突出的一点,即是马歇斯的骄傲自负,以及因此导致的与民众的激烈冲突。如果说马歇斯“整体而言堪称高贵的人物。他的自制、廉洁和公正与最重视德操的希腊人相比毫不逊色” (尽管在莎翁笔下马歇斯显然不够节制)的话,那么骄傲自负就是他的“阿基琉斯之踵”——它两度引起民众的强烈愤怒,一次使他遭受被驱逐的命运,再则使他一命呜呼。他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造成的,但在莎剧中,易于被煽动而作出盲目的举止的民众才是最大的凶手。当读者通过莎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马歇斯不为缺点所掩盖的高贵正直的品格,便会为这样的命运唏嘘不已。通过与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记载作对比,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更倾向于对马歇斯的遭遇表示同情。

 

参考文献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七)[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4月第1版.

普鲁塔克著, 席代岳译. 希腊罗马名人传[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8月第1版.

张丽. 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

陈雷. 对罗马共和国的柏拉图式批评——谈《科利奥兰纳斯》并兼及“荣誉至上政体”[J]. 外国文学评论, 2012年第4期.


评论(1)
热度(3)

© null | Powered by LOFTER